(19)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 专利申请
(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 号 202210790287.7
(22)申请日 2022.07.06
(83)生物保 藏信息
CCTCC NO: M 202 2615 202 2.05.13
(71)申请人 福建生物工程职业 技术学院
地址 350007 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建新 镇
劳光村中店42号
(72)发明人 吴伟斌 谢茹胜 林俊涵 陈秉梅
孙丽娟
(74)专利代理 机构 福州科扬专利事务所(普通
合伙) 35001
专利代理师 唐进喜
(51)Int.Cl.
C12N 1/20(2006.01)
C12P 7/6431(2022.01)C12P 13/00(2006.01)
A23F 3/16(2006.01)
A23L 29/00(2016.01)
A23L 33/00(2016.01)
C12R 1/225(2006.01)
(54)发明名称
一种联产共轭亚油酸和γ-氨基丁酸的鼠李
糖乳杆菌及应用
(57)摘要
本发明公开一种联产共轭亚油酸和γ ‑氨基
丁酸的鼠李 糖乳杆菌及其应用, 该菌株于2 022年
5月13日保藏于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 保藏
编号为CCTCCM 2022615; 本发明通过采用常压室
温等离子体诱变技术, 经过筛选得到能够高效联
产共轭亚油酸和γ ‑氨基丁酸的鼠李糖乳杆菌
SG906, 将此鼠李 糖乳杆菌SG9 06接种至含有游 离
亚油酸和谷氨酸的培养基中发酵72h, 发酵液中
共轭亚油酸含量高达 7.95g/L, γ‑氨基丁酸的含
量高达178.32g/L, 大大降低生产成本; 本发明的
鼠李糖乳杆菌SG906属于食品乳杆菌属, 具有很
好的安全性, 可广泛应用于 药物、 保健品、 饮料等
领域, 具有巨大的应用价 值和市场开发潜力。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6页 附图2页
CN 114958694 A
2022.08.30
CN 114958694 A
1.一种联产共轭亚油酸和γ ‑氨基丁酸的鼠李糖乳杆菌, 其特征在于: 保藏编号为
CCTCC M 2022615的鼠李糖乳杆菌SG90 6。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鼠李糖乳杆菌在发酵 联产共轭亚油酸和γ ‑氨基丁酸中的应用。
3.一种联产共轭亚油酸和γ ‑氨基丁酸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采用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
鼠李糖乳杆菌SG906依次经过 活化培养、 种子培养、 发酵罐补料反馈培养高效联产共轭亚油
酸和γ‑氨基丁酸。
4.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联产共轭亚油酸和γ ‑氨基丁酸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
发酵罐内液体培养基pH为6.0~6.5, 包括如下按质量百分比计的组份: 葡萄糖0.5%, 牛大
骨蛋白胨2%, 酵母粉2%, 七水硫酸镁0.03%, 一水硫酸锰0.01%, 吐温 ‑80 0.2%, 谷氨酸
5%, 亚油酸0.2%, 其 余为水。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联产共轭亚油酸和γ ‑氨基丁酸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
发酵罐培养周期划分为两个阶段:
(1)在发酵培养起始阶段, 初始葡萄糖的浓度控制在30g/L, 通过流加70%的葡萄糖控
制发酵体系中的残糖(以葡萄糖 计)为0.5 ‑1.0g/L;
(2)在发酵罐内OD600达到25后, 通过流加亚油酸和谷氨酸控制发酵体系中的亚油酸浓
度保持在0.01 ‑0.1g/L和谷氨酸的浓度保持在1 ‑5g/L;
其中, 所述发酵周期为72h, 发酵 罐培养全过程控制溶解氧在20 ‑45%。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鼠李糖乳杆菌在制备复合功能发酵茶饮料中的应用。权 利 要 求 书 1/1 页
2
CN 114958694 A
2一种联产共轭亚油酸和 γ‑氨基丁酸的鼠李糖乳杆菌及应用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具体涉及一种联产共轭亚油酸苯和γ ‑氨基丁酸的鼠李糖乳杆菌及应用,
属于微生物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0002]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肥胖引发的高血脂、 Ⅱ型糖尿病、 高血压和
动脉粥样硬化、 甚至恶性肿瘤等一系列疾病, 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 因此, 低价安全高效的
营养保健用品是当前的研究热点。
[0003]共轭亚油酸(Conjugated linoleic acid, 简称CLA)是含有共轭双键的十八碳二
烯酸的多种位置异构体和几何异构体的总称, CLA的双键在碳链上主要有四种位置的排列
方式: 8,10 ‑、 9,11‑、 10,12‑和11,13‑, 且由于共轭双键两端的碳原子都具有顺式(ci s)和反
式(trans)两种几何构型, 即每种位置异构又具有cis ‑cis、 cis‑trans、 trans ‑cis、 trans ‑
trans四种几何异构体, 所以CLA异构体的种类众多, 其中, c9,t11 ‑CLA和t10,c12 ‑CLA是含
量最多且已经被证实具有生理活性的两种主要异构体。 大量研究表明, 它 具有多种 营养和
保健功能, 如抗癌、 抗糖尿病、 抗动脉粥样硬化、 降低体脂含量、 胰岛素抵抗、 调节机体免疫
等多种营养和保健功能。
[0004]天然的CLA主要存在于牛、 羊等反刍动物的肉和乳制品中, 含量极低, 目前工业上
普遍采用化学法合成CLA, 但是存有 试剂残留, 成本高等问题。 利用微生物合 成CLA不需要高
温高压, 分离纯化步骤相对简单。 已发现一些瘤胃菌、 丙酸菌和乳酸菌等能合成CLA, 但是瘤
胃菌、 痤疮丙酸杆菌、 溶纤维丁酸弧菌、 埃氏巨球形菌等细菌没有列入食用菌名录, 不能直
接食用。 用食品安全级乳酸菌生产CLA可以直接应用于食品, 因此, 应用乳酸菌生产CLA将有
广阔的应用前景, 但是目前已报道的一些益生菌, 如罗伊氏乳酸杆菌、 乳酸乳球菌和短双歧
杆菌生产CLA的效率很低。 虽然CLA早在2009年就被中 国卫计委批准列入新食品名录。 但是,
化学合成 或生物合成的CLA价格昂贵, 限制其在常规食品添加剂上的规模化应用。
[0005]γ‑氨基丁酸(γ ‑amino butyric acid, 简称GABA), 是一种天然的功能性非蛋白
质氨基酸, 具有治疗糖尿病、 降血压、 防止肥胖、 降血氨、 改善睡眠、 活化肝功能, 改善更年期
综合症等重要生理功能, 在功能食品中的应用已成为研究热点, 广泛应用于食品、 药品和化
妆品中。 日本厚生省、 欧洲食品安全局(EFSA)和美国食品药品管 理局(FDA)承认乳酸菌发酵
生产的GABA为天然食品添加剂, 我国卫生部2009年批准此类 GABA为新资源食品。 目前, 合 成
GABA的方法分有化学法和生物法; 化学法存在吡 咯烷酮残留、 副反应多等问题, 不能应用于
食品领域; 生物法包括植物富集法和微生物法, 发芽的糙米和豆类均含有 大量的γ ‑氨基丁
酸, 但是提取成本高无法大规模生产。 微生物由于生长周期短, 繁殖速度快, 近些年广泛被
应用于生产GABA, 已发现一些大肠杆菌、 短乳杆菌、 副断乳杆菌、 酵母、 霉菌等能合成GABA,
但是由于发酵 液成分复杂, 提取高品质GABA成本高, 价格昂贵, 不利于 工业化生产。
[0006]乳酸菌作为一种食品安全级(GRAS)的微生物具有各种保健功效, 常作为益生菌添
加于食品中以增进人体健康, 其中鼠李糖乳杆菌是人体肠道菌群之一, 乳杆菌属鼠李糖乳说 明 书 1/6 页
3
CN 114958694 A
3
专利 一种联产共轭亚油酸和γ-氨基丁酸的鼠李糖乳杆菌及应用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0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309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0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本文档由 人生无常 于 2024-03-18 05:20:26上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