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收录25万 73个行业的国家标准 支持批量下载
(19)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 专利申请 (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 号 202210748146.9 (22)申请日 2022.06.29 (83)生物保 藏信息 CCTCC No: M 2022653 2022.05.17 (71)申请人 中南大学 地址 410083 湖南省长 沙市岳麓区麓山 南 路932号 (72)发明人 梁伊丽 周瑾 刘学端 张双飞  扶绍东 段镇淳 邹凯 张国庆  伍信红 黄静雯  (74)专利代理 机构 长沙市融智专利事务所(普 通合伙) 43114 专利代理师 袁靖 (51)Int.Cl. C12N 1/20(2006.01)C12P 17/06(2006.01) C12R 1/01(2006.01) (54)发明名称 一种耐辐射球 菌及其应用 (57)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耐辐射球菌及其应用, 属 于微生物发酵生产技术领域。 所述耐辐射球菌, 分类命名为(Deinococcus  sp.)43, 所述耐辐射 球菌已在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CCTCC)保 藏, 保藏号为CCTCC  No: M 2022653, 保藏时间为 2022年5月17日。 所述菌株从银杏根际土壤中筛 选分离获得, 培养24小时达到生长稳定期。 将所 述菌株用于黄酮发酵, 能够在短时间内快速高效 发酵生产槲皮素, 其产量高达1.37mg/L。 所述菌 株实现了利用细菌发酵生产槲皮素, 使其在工业 化发酵生产槲皮素方面具有极大的应用前 景。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7页 序列表2页 附图2页 CN 115478026 A 2022.12.16 CN 115478026 A 1.一种耐辐射球菌, 分类命名为(Deinococcus  sp.)43, 保藏号为CCTCC  No: M  2022653。 2.权利要求1所述的耐辐射球菌的应用, 其特 征在于, 用于发酵生产黄酮类物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耐辐射球菌的应用, 其特 征在于, 用于发酵生产槲皮素。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耐辐射球菌的应用, 其特征在于, 所述耐辐射球菌发酵生 产黄酮类物质的步骤如下: (1)吸取所述的耐辐射球菌 菌液加入到TGY液体培 养基中培 养, 获得发酵 液; (2)将发酵 液置于细胞破碎仪上破碎, 得到 菌体完全 破碎开的发酵 液; (3)将破碎处 理后的发酵 液采用有机溶剂提取、 浓 缩。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耐辐射球菌的应用, 其特征在于, 步骤(1)中, 将固体培养基上 分离纯化的菌株接种到液体培 养基中培 养, 获得OD6 00=1菌液用于发酵培 养。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耐辐射球菌的应用, 其特征在于, 步骤(1)中, 按1%的接种量 吸取菌液加入到TGY液体培养基中, 所述发酵液的培养时间为60 ‑72h, 培养温度为28 ‑30℃, 转速为180 ‑200rpm。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耐辐射球菌的应用, 其特征在于, 步骤(1)中, 按1 ‑3g/L的浓度 加入苯丙氨酸, 以作为产黄酮类物质的前体。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耐辐射球菌的应用, 其特征在于, 步骤(3)中, 将破碎处理后的 发酵液与乙酸乙酯混合, 静置放置后, 分离得到上层有机相, 得到初提取发酵 液。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耐辐射球菌的应用, 其特征在于, 步骤(3)中, 将初提取发酵液 再次与乙酸乙酯混合, 静置后取 上层有机相, 将两次乙酸乙酯提取收集到的有机相混合。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耐辐射球菌的应用, 其特征在于, 步骤(3)中, 将提取收集到 的有机相浓 缩, 得到浓 缩液。权 利 要 求 书 1/1 页 2 CN 115478026 A 2一种耐辐射球菌及其应用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属于微生物发酵生产黄酮类物质的技术领域, 具体涉及 一种耐辐射球菌及 其应用。 背景技术 [0002]黄酮类物质是植物中作为次级代谢物产生的一组多酚化合物, 广泛存在于水果、 蔬菜和其他粮食作 物中。 由于其具有极强的抗氧化活性, 它们对多种疾病(例如心血管疾病 和动脉粥样硬化等)以及其他生物活性(例如抗炎和抗衰老等)具有积极的作用。 大量体外 和体内生物活性研究已经证明了它们对许多退行性疾病和病症的强大治疗效果和预防益 处, 包括神经变性、 糖尿病、 炎症、 自身免疫性疾病和癌症; 例如, 槲皮素可以有效抑制肿瘤 细胞的增殖和凋亡, 而芹菜素具有低的内在毒性和对癌细胞的显著抑制作用。 与传统合成 药物相比, 黄酮类物质治疗的不良副作用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因此目前黄酮类物质已成为 许多营养保健品中必不可少的成分。 [0003]大部分陆生植物经过长期的环境驯化进化出了生产 黄酮物质的能力, 黄酮类化合 物通常存在于花、 叶和种子中。 作为次级代谢物, 植物中的黄酮 类物质在介导植物对生物和 非生物环境因素 的反应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例如, 花青素类物质参与水果和 花卉的 着色以吸引动物, 并保护植物免受食草动物、 细菌、 真菌等生物胁迫因素和非生物环境压力 源(如紫外线光吸收)的侵害。 因此, 黄酮类化合物在所有植物中都无处不在。 目前, 市场上 流通的大部 分黄酮类物质的获取依靠从银杏、 大豆、 芹菜等植物中提取, 但是由于植物生长 受季节、 地域等环 境因素的 限制, 以及市场需求量的逐年递增, 从植物中提取黄酮 类物质已 近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同时通过常规化学合成生产这些产品物质比较复杂, 仍然面临 许多难题, 导 致黄酮类物质大规模工业 化生产还有一定的距离 。 [0004]近年来, 由于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以及一系列分子生物学工具的开发应用, 利用 合成生物学 的方法进行黄酮的生产得到迅速发展, 但是, 目前暂无报道有发现天然产槲皮 素的细菌。 大部分研究仍然集中于产黄酮类物质工程菌的构建, 利用合成生物技术改造大 肠杆菌或酵母菌生产黄酮骨架物质, 通过从头设计的途径构建、 模块化改造途径优化和基 因沉默系统的菌体代谢网络改造等一系列的合成生物学方法和策略, 以实现黄酮类物质在 工程菌中 的高效异源合成。 然而, 工程菌株的建立存在许多问题待解决, 比如, C4H是一种负 责将反式肉桂酸羟基化成香豆酸的P450细胞色素单加氧酶, 由于其不稳定性和缺乏特异性 细胞色素P450还原酶, 最终导致其在大肠杆菌中是无功能的; 酵母菌也是用的比较多的基因 工程底盘菌之一, 但利用酵母宿主设计次级代谢物途径时也存在一个 问题, 因为它们缺 乏 支持多基因(多顺式)转录单元的能力; 此外, 由于基因工程技术中基因只能来源于自然界 中已存在的, 且往往同时涉及到多个基因, 这就意味着 需要花费大量时间从自然界中筛选 出理想的基因, 同时组装这些基因 时需考虑适配性等多个因素。 《自然》 杂志 就曾发表“合成 生物学面临的五大挑战 ”一文, 指出, 合成生物学进一步 发展面临着技术创新和技术整合的 瓶颈, 需要克服五个方面的挑战: (1)许多生物组件未能准确描述, 因此难以进行应用; (2)说 明 书 1/7 页 3 CN 115478026 A 3

.PDF文档 专利 一种耐辐射球菌及其应用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3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309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3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专利 一种耐辐射球菌及其应用 第 1 页 专利 一种耐辐射球菌及其应用 第 2 页 专利 一种耐辐射球菌及其应用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人生无常 于 2024-03-18 05:20:22上传分享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