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 专利申请
(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 号 202210656514.7
(22)申请日 2022.06.11
(83)生物保 藏信息
CGMCC NO.22542 2021.0 5.17
CGMCC NO.22541 2021.0 5.17
(71)申请人 青岛科技大 学
地址 266000 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松岭路
99号
申请人 青岛金朝日农业科技发展 有限公司
(72)发明人 刘全兰 韩燕红 安玉良 吕鑫
陈旺 王宇慧 刘全海
(74)专利代理 机构 青岛中天汇智知识产权代理
有限公司 37241
专利代理师 李浩(51)Int.Cl.
C12N 1/20(2006.01)
A01N 63/23(2020.01)
A01N 63/20(2020.01)
A01P 1/00(2006.01)
A01P 7/04(2006.01)
A01P 21/00(2006.01)
A01H 4/00(2006.01)
A01G 22/25(2018.01)
C12R 1/07(2006.01)
C12R 1/01(2006.01)
(54)发明名称
一种微生物菌剂
(57)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微生物菌剂, 具有活性成
分苏云金杆菌 FF05‑2和肠杆菌属05 ‑2, 苏云金杆
菌FF05‑2的DNA基因序列表如SEQ ID NO.1所述;
肠杆菌属05 ‑2的DNA基因序列表如SEQ ID NO.2
所述; 所述苏云金杆菌FF05 ‑2的分类名为
Bacillus thuringien sis, 已保藏于中国微生物
菌种保藏管 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 保藏日期
为2021年05 月17日 , 保藏编号为CGMCC
NO .22542; 所述肠杆菌属05 ‑2的分类名为
Enterbacter soli, 已保藏于中国微生物 菌种保
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 保藏日期为2 021
年05月17日, 保藏编号为CGMCC NO.22541。 本发
明通过两种菌株的复合增强红薯中营养物质释
放和抑菌的能力, 从而有效抑制种薯中的病毒及
其他不良微生物的活动, 提高红薯苗的质量, 红
薯块根增产20%~40%; 利用茎尖组织培养, 大幅
度减少红薯育苗的原料使用量。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5页
序列表2页 附图2页
CN 115232764 A
2022.10.25
CN 115232764 A
1.一种微生物菌剂, 其特征在于: 具有活性成分苏云金杆菌FF05 ‑2和肠杆菌属05 ‑2, 苏
云金杆菌FF05 ‑2的DNA基因序列表如SEQ ID NO.1所述; 肠杆菌属05 ‑2的DNA基因序列表如
SEQ ID NO.2所述; 所述苏云金杆菌 FF05‑2的分类名为Bacillus thuringien sis, 已保藏于
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 保藏日期为2021年05月17日, 保藏编号
为CGMCC NO.22542; 所述肠杆菌属05 ‑2的分类名为Enterbacter soli, 已保藏于 中国微生
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 保藏日期为2021年05月17日, 保藏编号为CGMCC
NO.2254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 生物菌剂在红薯减毒苗中的应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应用, 其特 征在于, 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一、 种薯选择和处理: 选取无病害虫斑的红薯为种薯, 装入容器内, 以微生物菌剂
发酵液浸没浸泡 一设定时间后, 取 出并将种薯至 于沙中直至发芽;
步骤二、 减毒苗: 红薯苗长到8~9片叶子时, 切取0.3~0.5mm的茎尖组织进行组织培
养, 获得携带 苏云金杆菌FF05‑2和肠杆菌属0 5‑2的减毒红薯苗;
步骤三、 减毒苗的病毒检测: 采用RT ‑PCR检测红薯中褪绿矮化病毒和羽状斑驳病毒, 减
毒苗中无两类病毒的检出;
步骤四、 减毒红薯苗的田间栽播: 减毒红薯苗长大后进行移栽, 在大田中生长到霜降前
进行红薯块 根的收获。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应用, 其特征在于: 所述步骤一中, 微生物菌剂发酵液用自来
水稀释10倍, 种薯浸没入微生物菌剂的稀释液中, 浸泡30 min后取出; 所述步骤二中, 减毒
红薯苗中苏云金 杆菌FF05‑2和肠杆菌属0 5‑2的克隆数分别为1 ×107 cfu/g红薯苗。
5.根据权利 要求1所述的微生物菌剂, 其特征在于: 所述苏云金杆菌FF05 ‑2和肠杆菌属
05‑2用Ashby液体培养基培养, 苏云金杆菌FF05 ‑2和肠杆菌属05 ‑2的液体培养物按cfu比1:
2组成。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生物菌剂, 其特征在于: 每1 ml中至少含有1 ×108 cfu苏云
金杆菌FF05‑2和肠杆菌属0 5‑2。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 生物菌剂的制备 方法, 其特 征在于, 步骤如下:
步骤一、 采用Ashby固体培养基将苏云金杆菌FF05 ‑2和肠杆菌属05 ‑2活化, 并采用
Ashby液体培 养基进行培 养, 得到苏云金 杆菌FF05‑2和肠杆菌属0 5‑2的一级培 养菌;
步骤二、 将步骤一中培养得到苏云金杆菌FF05 ‑2和肠杆菌属05 ‑2的一级培养菌按cfu
比1:2进行混合, 按照10%的接种 量把混合菌液放入发酵液体培养基进行发酵培养, 在37℃
条件下培 养10~12 h, 得到发酵的微 生物菌剂。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微生物菌剂的制备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步骤一中, 取出 ‑20
℃条件下保存的苏云金杆菌FF05 ‑2和肠杆菌属05 ‑2, 分别用接种环蘸取少许菌液于Ashby
固体培养基上划线, 于37℃条件 下培养10~12 h; 用接种环挑取该固体培养基上的单菌落,
接种于Ashby液体培养基的100 mL三角瓶中, 于37℃条件下培养8~10 h得到活化的菌株; 此
时, 每毫升Ashby液体培 养基中至少含有1 ×108 cfu苏云金 杆菌FF05‑2和肠杆菌属0 5‑2。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微生物菌剂的制备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步骤二中, 发酵液
体培养基每升的组成及含量为: MgSO4·7H2O 0.2g/L; NaCl 0.2g/L; 甘露醇 10g/L;
K2HPO 4 0.2g/L; CaCO3 2.0g/L; 蛭石 2.0g/L; pH值6.4, 121℃灭菌15分钟。权 利 要 求 书 1/1 页
2
CN 115232764 A
2一种微生物菌剂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微 生物菌剂, 属于农业栽培领域。
背景技术
[0002]红薯 (Ipomoea batatas(L.), Sweet Potato) 有营养丰富、 稳定性好、 产量高等优
点, 兼有粮食作物、 经济作物、 蔬菜作物和饲草作物的特点, 广泛种植于世界上100多个国
家, 本世纪甘薯将成为世界上第5大粮食能源供应植物。 红薯是我国重要的低投入、 高产出、
耐干旱、 耐瘠薄、 多用途的粮食、 饲料、 工业原料作 物和新型的生物能源作 物, 在我国仅次于
水稻、 小麦和玉米, 居第4位。 近年来, 市场对红薯的需求日益高涨, 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然
而, 病毒病是严重威胁红薯 生产的重要病害, 是导致红薯产量降低和种性退化的重要因素,
是红薯产业发展的重要限制因素。
[0003]如红薯羽状斑驳病毒(Sweet potato feathery mottle virus, SPFMV)在世界红
薯种植区均有发生, 严重影响红薯的产量和品质, 造成红薯产量损失可达 20%~30%, 严重
的可达50%以上。 红薯褪绿矮化病毒 (Sweet potato chlorotic stunt virus, SPCSV)是危
害红薯的主要病毒之一, 且SPCSV可与SPFMV协生共侵染红薯引起红薯病毒病害SPVD
(sweet potato virus disease, SPVD), 感染SPVD的红薯表现叶片扭曲、 畸形、 叶片褪绿、 明
脉以及植株矮化等症状, SPVD通常能使红薯减产50%~98%。 在田间, SPFMV可由蚜虫以非持
久性方式传播, SPCSV可由粉虱 以半持久性方式传播。 由于红薯是无性繁殖作物, 经病毒感
染便会在体内逐渐积累, 携带病毒随种薯、 种苗进行传播, 病毒通过薯块和薯苗不断累积,
随着无性繁殖代数增加导致带毒情况加重, 病害逐步加重, 从而增加了病毒病防治的难度。
当前防治红薯病毒病害, 主要以栽种脱毒红薯 苗、 加强栽培管理和选用抗病品种为主。 红薯
遗传上高度杂合、 种间种内杂交不亲和以及 多倍性, 红薯常规育种存在 诸多困难; 红薯病毒
种类繁多, 遗传变异快, 导致品种抗性易丧失。 因此, 开发与应用新型抗性技术成为红薯病
毒病防御的重要技 术保障。
[0004]最近几年, 生物 法防治病害日益受到重视。 益生菌可参与植物的防卫功能, 增强植
物抗逆境、 抗病毒、 抗动物危害的能力, 还可为植物提供氮源、 激素等营养物质。 植物益生菌
是生物防控制剂, 它们的代谢产物可防治病毒、 细菌、 真菌, 还可促进植物对N、 P、 K的吸收,
并能够防止非生物伤害等。 然而, 采用何种益生菌解决红薯种植存在的病毒病害问题, 以及
采用何种益生菌能具有好的抑菌效果和释放营养素来制备 红薯脱毒苗的育苗技术,
专利 一种微生物菌剂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1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309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1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本文档由 人生无常 于 2024-03-18 05:17:49上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