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 专利申请
(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 号 202210675182.7
(22)申请日 2022.06.15
(71)申请人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 学研究院
地址 230031 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蜀山湖
路350号
(72)发明人 吴丽芳 王大成 侯金艳 贾会领
王军 苏鹏飞 丁双双
(74)专利代理 机构 合肥市浩智运专利代理事务
所(普通合伙) 34124
专利代理师 缪璐欢
(51)Int.Cl.
C12P 3/00(2006.01)
C12N 1/20(2006.01)
A01N 59/16(2006.01)
A01P 21/00(2006.01)C12R 1/37(2006.01)
(54)发明名称
一种基于奇异变形杆菌上清液合成纳米银
的方法及制备的纳米银和应用
(57)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奇异变形杆菌上清
液合成纳米银的方法及制备的纳米银和应用, 所
述方法以YEP液体培养基为摇瓶培养基, 以奇异
变形杆菌为实验菌株, 进行摇瓶实验, 离心得到
菌液上清, 将硝酸银溶液加入菌液上清中并均匀
混合, 避光下恒温反应得到反应液; 将所得反应
液离心得到所述纳米银。 本发明所述方法绿色环
保, 操作简单, 合成速度快, 生产成本低, 反应不
需要耗能, 且不会产生对环境有害的产物, 所制
得的纳米银分散性良好, 粒径30nm左右, 且能够
有效促进香椿种子发芽, 也能有效诱导组培杨树
生长, 生根尤其是侧根的形成。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9页 附图6页
CN 115197973 A
2022.10.18
CN 115197973 A
1.一种基于奇异变形杆菌上清液合成纳米银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以YEP液体培养基为
摇瓶培养基, 以奇异变形杆菌为实验菌株, 进行摇瓶实验, 离心得到菌液上清, 将硝酸银溶
液加入菌液上清中并均匀混合, 避光下恒温反应得到反应液; 将所得反应液离心得到所述
纳米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奇异变形杆菌上清液合成纳米银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
述奇异变形 杆菌的菌株保藏编号 为CCTCC GB 200826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奇异变形杆菌上清液合成纳米银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包
括以下步骤:
S1、 活化奇异变形 杆菌;
S2、 将活化后的奇异变形杆菌接种于YEP液体培养基中, 设置摇床温度为30℃, 震荡培
养获得菌液;
S3、 将培养的菌液离心得到菌液上清, 将硝酸银溶液加入到菌液上清中并均匀混合, 避
光下恒温反应得到反应液; 将反应液离心、 水洗得到所述纳米银。
4.根据权利要求1 ‑3中任一项所述的基于奇异变形杆菌上清液合成纳米银的方法, 其
特征在于: 所述YEP液体培养基的配方包括: 牛肉浸粉5g/L, 酵母提取物10g/L, 蛋 白胨10g/
L; 并于灭菌锅中121℃灭菌20mi n后使用。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奇异变形杆菌上清液合成纳米银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在
S2中, 所述震荡培 养的时间为12 ‑24h; 摇床转速为20 0‑250rpm。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奇异变形杆菌上清液合成纳米银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在
S3中, 所述菌液离心的转速为8000 ‑9000rpm, 时间为10 ‑15min; 所述反应液离心包括一次离
心和二次离心, 所述一次离心的转速为2000 ‑4000rpm, 时间为1.5 ‑3min, 所述二次离心的转
速为12000‑14000rpm, 时间为10 ‑20min。
7.根据权利要求1 ‑3中任一项所述的基于奇异变形杆菌上清液合成纳米银的方法, 其
特征在于: 将硝酸银溶液加 入菌液上清中并均匀混合使硝酸银的浓度为3.0 ‑10.0mmol/L;
所述避光下恒温反应的温度为5 0‑100℃, 时间为3 ‑20min。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奇异变形杆菌上清液合成纳米银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在
S3中, 将硝酸银 溶液加入到 菌液上清中之前还 包括调节菌液 上清的pH值 为7‑11。
9.一种纳米银, 其特征在于: 采用如权利要求1 ‑8中任一项所述的基于奇异变形杆菌上
清液合成纳米银的方法制备而成。
10.一种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纳米银在促进种子发芽或诱 导组培杨树 生长中的应用。权 利 要 求 书 1/1 页
2
CN 115197973 A
2一种基于奇异变形杆菌 上清液合成纳米银的方 法及制备的纳
米银和应用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纳 米银合成技术领域, 具体涉及一种基于奇异变形杆菌上清液合成纳
米银的方法及制备的纳米银和应用。
背景技术
[0002]纳米材料被誉为是21世纪最有前途和最具应用潜力的新型功能材料。 银作为贵金
属之一, 一直是纳米材料研究的热点之一, 其理化性质均较为稳定, 拥有良好的导热、 导电
性能, 质地柔软, 富有一定的延展性, 光反射率可以达到99%以上。 纳米银具有高效、 广谱的
抗菌性能。 银离子的杀菌能力十分惊人, 十亿分之几毫克 的银能净化1千克的水。 大量研究
表明银可以抑制或杀死大量的微生物, 包括耐抗生素菌株和革兰氏阴性菌, 而这两种类型
的细菌感染对传统抗 生素治疗具有高度耐药性。
[0003]随着纳米技术的不断发展, 纳米银的合成方法也越来越多, 按照纳米银的制 备原
理和方法可以分为化学方法、 物理方法、 微生物还原方法及植物提取液还原方法。 运用物理
化学方法制备纳米银是一种成熟的方法, 但是这种方法在制备纳米银的过程中存在产生或
使用有毒物质、 原料成本高等问题。 目前科研人员寻求相对绿色环保的纳米银制备方法, 它
们具有无毒、 生产成本低, 操作简单, 反应条件温和等优点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0004]利用植物提取物或微生物制备纳米银成为一种简单绿色的、 替代物理化学法的有
效方法。 生物法制备银纳米颗粒无论从技术发展还是应用研究方面, 都符合绿色化学和工
业发展要求, 是一种生态友好的纳米银制备方法。 公布号为CN102941354A的中国专利申请
文献公开了一种均匀稳定的纳米银水溶液的制备方法, 其采用植物叶片提取物作为银离子
的捕捉剂和还原剂, 原料广泛, 反应温和, 安全环保, 制备得到的纳米银水溶液稳定性好, 纳
米银粒径小且分布均匀, 具有抗菌效率高的特点, 可广泛用于电子、 纺织、 催 化、 医用材料和
医疗卫生等领域, 但是其涉及制作提取液, 存在步骤繁琐、 还原效率低等不足; 然而微生物
具有生长迅速, 操作简单的优点, 目前已被应用于纳米银合成领域, 例如公布号为
CN112159765A的中国专利申请文献 公开了胜红蓟内生真菌Letendraeasp.WZ0 7及其在纳米
银合成中的应用, 菌株Letendraeasp.WZ07具有合成纳米银的能力, 可催化AgNO3溶液合成
不同粒径、 形状的纳米银。 该菌株扩展了 真菌在纳米材料绿色合成 中的应用, 也为银纳米材
料的生物制备提供了一种新的微生物资源; 再如公布 号为CN103509825A的中 国专利申请文
献公开了一种多粘类芽孢杆菌Jaas cd无细胞滤液胞外合成纳米银粒子的方法, 透射电镜
观察获得的纳米银粒子粒度在20~50nm之间, 形态均一, 分散性较好。 根据纳米银合 成过程
中是否有酶的参与, 将纳米银的生物制备机理可分为两种: 非酶催化的还原和酶催化的还
原。 虽然, 具有合成纳米银能力的微生物种类繁多, 不同微生物的代谢方式也各不相同, 所
以其合成纳米银的机理也不会完全一样。 目前基于奇异变形杆菌上清液合成纳米银的方法
未见报道。
[0005]随着纳米材料的普遍应用, 人们开始关注纳 米材料对组培苗生长的影响, 目前, 组说 明 书 1/9 页
3
CN 115197973 A
3
专利 一种基于奇异变形杆菌上清液合成纳米银的方法及制备的纳米银和应用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7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309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7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本文档由 人生无常 于 2024-03-18 05:17:01上传分享